emsp;比如眼前的机械小蜜蜂,可以替代农场工人给蔬菜水果进行人工授粉,其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效率却狂飙。
毕竟人很容易疲惫,机械不容易疲惫。
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小蜜蜂,通过高清监控摄像头,加上系统的农业AI分析,可以精确给每一朵雌花进行人工授粉。
一只机械小蜜蜂一天可以2万朵花进行人工授粉。
如果让农场工人给同样的农作物进行人工授粉,哪怕是比较好操作的花朵类型,一个农场工人一天可以人工授粉的数量,差不多就是8000朵花。
看起来,人工队也就比机械队弱一倍多。
但是实际上,工人又不是铁打的,一天人工授粉8000朵花,劳动强度太高了,不仅仅非常消耗体力,还非常耗费精神,这会严重影响后半部分的人工授粉质量。
因此很多农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机械小蜜蜂替代工人的手工授粉。
这其实也是大势所趋。
如果仅仅是几百万亩室内农场,那雇佣农民工进行人工授粉,还勉勉强强可以做得到。
但如果这个规模扩大到上亿亩呢?
这个规模的室内农场,如果都要使用农民工进行手工授粉,那至少要雇佣30万名专业授粉农民工,给这上亿亩室内农场全年进行手工授粉。
可室内农业又不仅仅只有授粉这一个环节,还有其他一系列环节,那岂不是要雇佣几千万名农民工?
如果规模继续扩大呢?
现在要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那就是个人产出必须非常庞大,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
比如,一个农场工人人均每年生产1吨粮食,那他的个人产出,只能供应两个人的食品需求。
可如果一个农场工人人均每年生产10吨粮食,那他的个人产出,就可以供应二十个人的食品需求。
要养活全国14亿人口,前者就至少需要7亿农场工人,后者则只需要0.7亿农场工人。
就以海陆丰公司的漠南哲里木分公司为例子,当地的大豆农场工人,在包含行政管理和附属服务人员的前提下,人均每年生产200吨左右的大豆。
这就意味着,海陆丰公司的大豆农场可以用极少的农场工人,近六七百倍人口的大豆需求。
只有每一个人的产出都很高,让全社会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的可能性,才会越高。
现在亚洲联合体的电力非常便宜,各种机械的生产成本也不断下降。
眼前这些机械小蜜蜂,一盒100只的机械小蜜蜂,集中采购的价格是每盒1000块钱,差不多可以使用两三年左右。
而这样一盒机械小蜜蜂,每天至少给10亩室内农场的蔬菜水果进行授粉,如果遇到花量比较少的蔬菜水果,每天甚至可以授粉几百亩。
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机器人不断被应用,究其根本,一方面其实是机械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另一方面则是机械的各项性能提升了;最后则是整个亚洲联合体的农场工人待遇不断提高。
这些因素倒逼各个室内农场,不得不使用机械替代人工。
比如张孟秋这农业技术员,他月薪为1.5万元左右,加上过来南极洲工作的特种补贴,一个月加起来差不多是3.6万元的收入。
本土普通农场工人的收入,差不多就是6500块钱起步,东南亚稍微低一点,也是每个月4500块钱起步。
面对不断调整的农场工人工资待遇,如果农场和农业企业不想办法,那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至于不断提升生产力,以后会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这是有可能的事情。
但这也不是现在需要太操心的问题。
为什么?
答案就在于亚洲联合体的24亿人口。
如果每个人年均消费200公斤主粮、100公斤肉类、500公斤蔬菜水果。
24亿人口每年就需要4.8亿吨主粮、2.4亿吨肉类、12亿吨蔬菜水果。
再加上植物油、蔗糖、豆丝、烟草、纸张之类的农副产品。
整个亚洲联合体至少还需要维持1亿人左右的农业直接从业者,大约2亿左右农业间接从业者。
更何况,亚洲联合体的农产品可不仅仅供应内部,还可能要供应其他友好地区。
这些农业从业者生产的农产品越多,那社会供应的物资就越庞大。
与其担心产能过剩。
还不如全面推动50岁退休、每周双休、工作日工作六小时之类。
就比如极光城的农场工人们,他们就一天工作六个小时,每周双休,还可以每年组团去澳洲、南美洲旅游。
未来本土如果真的出现产能过剩,那就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劳动力人口的规模。
毕竟将退休年龄调低到50岁,再推动全民15年义务教育,那就意味着劳动年龄将变成21岁到49岁,一生只工作28年左右。
那亚洲联合体的青壮年劳动力,一下子将减少超过三分之一。
如果再加上各种超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