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3578章 解杀还杀

第3578章 解杀还杀

候,双方的立场相互不同,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矛盾。

  就像是白起和秦王。

  如今的局面,确实是很像当年秦国出函谷,而斐潜显然不愿意重新去踩当年秦王的坑,因此特意在军事会议上与庞统一起,和张辽推心置腹的商议,阐述清楚现在的局势以及将来面对的困难,也就是相当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白起与秦王矛盾的权力政治本质,是军功集团与王权的结构性冲突。

  白起作为秦国军功爵制下崛起的典型代表,其个人威望已形成独立于王权的军事权威体系。据《战国策》记载,白起一生斩首敌军逾百万,这种『人屠』形象在秦国的民间形成的崇拜心理,已构成对秦王法理权威的结构性威胁。而且因为这种威胁,导致了白起在邯郸战役前,白起多次以『天时不利』、『诸侯救兵将至』为由拒绝出征,表面是军事判断分歧,实际上是白起对战争决策权的争夺。这种军事判断权与君主最终决策权的冲突,也是在中央集权化的进程之中的必然矛盾。

  但是斐潜和秦王一样,都需要一个绝对服从的,有别于大汉旧式系统的,全新的军事将领层级,新的军功勋爵阶层。

  就像是资本主义必定会走向无底线的贪婪剥削一样,军功勋爵阶层也是必然会走向无底线的战争和继续扩大战争。

  历史上对付这种无底线的扩大战争,文臣想出的办法就是抑武,将那些军功勋爵的后代像是养猪一样的养废掉,自然也就解决了隐患,而且还不用让皇帝亲自动手,像是搞死白起一样引起军方震动,以至于秦朝后期军将渐渐和朝廷离心。

  斐潜之所以选择让张辽来充当这一次进军中原的统帅,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比张辽更猛,或是比张辽名头更大的武将来,就是因为张辽比其他的武将有更多的优势。

  一方面张辽和斐潜认识的时间较长,虽然还不至于是什么刎颈之交,但是至少相互之间会少一些猜忌和怀疑,像是现在斐潜和庞统旁敲侧击的告诉张辽要控制战争的节奏,也不会让张辽觉得是斐潜和庞统是在限制他的军权。

  另外一方面,就是张辽相比较其他的武将,更偏向于儒将,愿意读书,也愿意去了解在军事之外的一些事情……

  这就很好,也很难得。

  毕竟大多数的武将,一上战场就是杀杀杀,然后丢下一堆的烂摊子给后续的文官来处理。文官处理得好,那是文官应该做的,处理不好出问题了,也是文官能力的问题。

  就像是当年秦国动员15岁以上男子参战的记载,已经暴露出了秦国耕战体系下人力资源的临界点。邯郸之战所消耗的粮草相当于秦国三年储备,这种超负荷运转预示秦国的民政制度已达极限,但是白起拒绝作战的理由并不是在秦国之内,甚至根本就不提这些严重的民政问题,上了战阵就是要这个那个,搞得秦王又不能不给,甚至还没上战场,就要和秦王谈条件……

  而且白起坑杀赵卒,虽获战术成功,但也是导致六国合纵抗秦的催化剂。

  这种军事思维主导下的决策,暴露了秦国尚未建立战后政治整合能力的短板。斐潜当然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产生,但是前线的军校掌控,临时的战场纪律等等,又是在张辽手里。

  在雒阳这里,斐潜还能在现场控制,但是一旦进入中原地区,斐潜就肯定无法每一场大战都在场,再加上斐潜也恢复了类似秦朝的『计首授爵』的激励机制,在客观上也有促进大规模杀俘的可能性。

  这就需要前线指挥将领有足够的清醒,否则以山东当下的人口密度,别说四十万了,真要是大开杀戒,翻十倍都挡不住!

  白起的这种问题,揭示了职业军官集团与文官政府的矛盾原型,这种文武之间的冲突,在后续的封建王朝的军事体系中依然存在,而且大多数时候,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没做好政治管控的平衡。

  斐潜看着张辽,『文远,可有不解之处?当直言之。』

  庞统也在一旁,看着张辽。

  相比较于简单对于姜冏和朱灵的任务式的指令,在张辽这里就要复杂得多,这将关系到后续整个大战略的展开,不由得斐潜和庞统不慎重。

  毕竟战争的巨轮一旦推动起来,有时候就不是一两个人所能控制得住的了……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