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疯批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第506章 不想杀人,还是出了岔子

第506章 不想杀人,还是出了岔子

  所谓“殿试”,其实是三轮正式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轮,并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是皇帝在金銮殿上亲自问对。

  有那个殊荣的,只有最终上榜前三甲的考生。

  要是碰到懒一些的皇帝,甚至只有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一甲进士及第才有机会。

  天下人认为新皇无比重视这次科举也不算错,武从文算是小小开了一个历史先河,亲自充当了监考官,一刻不停的在各个单间里转悠。

  没错,古代的“高考”是单人单间的,想抄邻座的卷子绝对没有可能。

  每个考生清晨入场,需要脱光了检查,饭菜也由官府统一供应,防止有人夹带小抄。

  考试时间至日落为止,试卷统一收缴、糊名、誊抄,最后才是阅卷,那流程严格得丝毫不比后世“高考”差!

  阅卷最耗时间,几位主考官不但要逐字逐句的阅卷,碰到出彩的还要相互之间交叉讨论,以免因个人喜好有失公允。

  有人问这得多大工作量啊?主考官们有那个耐心吗?

  这种担心纯粹多余,根本不可能出现。

  因为上一轮的省试通过率极低,只有1%到10%,以大武朝此时的二十八个路计算,考生总数也就几百人。

  【注:北宋末年一共26个路,此时少了四川地区的成都府、潼川府、夔州路三路;增加了东北地区新设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路,西北夏州、河西两路,这新设的五路基本没人参加殿试。】

  其实人数本不该这么少的,徽宗赵佶推行“三舍法”,规定太学生也可通过考试直接参加殿试。

  不过大武朝如今官员缺额严重,太学生中的优秀者,早就被送到了梁山学院“深造”,只等一毕业就会被派出去“实习”,没被选上的也没被允许参加此次殿试。

  不服气的,可以回原籍走正规路子啊!

  开个后门,最低级的乡试就不用参加了,直接从省试开始。

  武从文同样全程参与了阅卷工作,只不过是只看不说。

  他要是开了口,其他考官还有说话的余地吗?

  一篇文章,皇帝都说好,谁敢说个不字?反过来,皇帝看不上的文章,哪个敢和他犟?

  武从文之所以干这种看起来没啥意义的事儿,还是为了防止舞弊。

  作为从信息大爆炸时代来的穿越者,他可是知道国人在作弊这种事儿上,是多么有天赋!

  简单举个例子,有真实历史记载的啊!

  经过糊名、誊抄两步,一些关系户的文章总被人认不出来了吧?

  想啥呢!

  行文习惯存在不?文章风格有木有?

  读者大大都能一眼看出那些大神们的文笔,那些由高官兼任的阅卷官会看不出来?

  手段再低级一点儿。

  某个考生在试卷上提前做点儿记号,比如在文章中嵌入某个提前约定好的冷僻典故,或者再低级点儿,把某个常用字故意写错。

  被收买的誊抄小吏一看,“呦呵,这不是某某家的公子吗?”,直接来个原封不动的“复制粘贴”......

  等等等等,大家伙一定要相信国人在考试作弊这种事儿上的智慧!

  可以说,武从文已经把自己能做的做到了极致,内心深处是真的不想这次科举出现什么问题。

  那样虽然能借机发一波难,可对国家公信力的打击却是很大的,甚至对一些“正规”考生来说,结果更可能是毁灭性的!

  要知道,一些寒门士子的家庭并不富裕,一次堪称横跨全国的赶考,所花费的可能就是全部家底,再没能力来上第二次了。

  可惜,牛吊系统能让他变得武功盖世,偶尔凭借前世记忆也能装一把才子文豪,可真论实打实的学问,根本不够看!

  大武朝无比重要的首次科举,还是出了问题,而且是天大的问题!

  华夏三年,六月初六,阅卷工作全部结束,进入最后一天的评分、排名环节。

  这也是武从文坚持全程参与的另一个目的,发现不对后可以及时叫停。

  之前的工作没出什么岔子,至少武从文没看出来,问题就出在这最后一天。

  最终排名结果,前三甲一共百人,江南加江淮十一路【少了蜀地三路】占了八成,其中两浙路又占了八十人中的八成,除此之外的北方十七路总共只有二十人上榜!

  简直就是明初南北榜案的翻版!

  之所以结果没有老朱晚年时那次那么夸张,完全是因为第一主考官是李纲、第二主考官是张叔夜,这两位的存在,多少保证了一些北方士子的话语权。

  只可惜整个考官团共有十人,其余八人全都是南方人,这下比例就对上了吧?

  一直隐藏在暗处的势力终于不装了,而且一出手就是丝毫不留余地!

  武从文大怒,当场要求重新阅卷、评分、排名。

  结果自第三主考官刘吾醒以下,八位南方考官集体跪地高喊“落榜士子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抵死不从。

  武从文气得浑身发抖,自己千防万防,就是既不想再次大开杀戒,也不愿丢了国家公信力,谁知还是被这帮道貌岸然的家伙当傻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