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花屋湘军传奇> 第76章 雁塔留名

第76章 雁塔留名


  淑仪脸色煞白,急忙上前想拉回兄长,却被刘世延拦住。

  刘世延低声道:"让他说。嗣同兄憋了太久,今日不吐不快。"

  谭嗣同站在人群中央,毫不畏惧地环视四周:"诸位同窗,在下湖南谭嗣同。今日所言,绝非一时意气,而是深思熟虑之见。请问诸位,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小主,

  人群中有人喊道:"自然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错!"谭嗣同斩钉截铁,"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济世安民!而如今的科举,考的是什么?是能否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是能否按照固定格式写出八股文!至于文章是否有真知灼见,是否关乎国计民生,反倒无人问津!"

  一位穿着举人服饰的中年男子冷笑道:"年轻人好大的口气!你可知科举制度延续千年,自有其道理?若无科举,如何选拔人才?"

  "选拔人才?"谭嗣同反问,"请问这位前辈,可知道宋代大儒朱熹曾言'科举坏人心术'?可知道明清以来,多少有真才实学之士因不善八股而名落孙山?又有多少庸碌之辈因熟谙考场套路而平步青云?"

  老学究气得直跺脚:"狂妄!狂妄!科举乃国家取士大典,岂容你如此诋毁!"

  谭嗣同不为所动:"我诋毁的不是科举本意,而是它如今的腐朽形式!诸位请看——"

  他指向墙上的题名,"这些名字中,有多少人后来真正为国为民做出了贡献?又有多少人在及第后便沉溺酒色,贪图富贵?"

  人群中开始窃窃私语。一个瘦弱的年轻学子怯生生地问:"那...依谭兄之见,该如何改革?"

  谭嗣同眼中闪烁着光芒:"首先,当废八股,改试经世致用之学;其次,广开学校,教授西学与新知识;再者,当允许女子入学,使天下英才无论男女皆能为国所用!"

  "荒谬!大逆不道!此人莫非是乱党?"反对声四起。

  一位官员模样的人厉声喝道:"来人哪!把这个口出狂言的狂徒拿下!"

  几名衙役闻声而来。淑仪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刘世延连忙上前,亮出身份:"且慢!家父乃迎抚刘锦棠,这位是家父故交谭继洵大人之子谭嗣同。年轻人一时激愤,言语或有不当,还望海涵。"

  听到"刘锦棠"三字,那官员脸色变了变,挥手让衙役退下,但仍严厉地说:"看在刘大人面上,今日暂且作罢。但这等叛逆之言,本官定当上报学政大人!"

  谭嗣同昂首道:"上报便上报!我谭嗣同行得正坐得直,所言皆为救国良言,何惧之有?"

  场面一时僵持不下。这时,一位身着朴素长袍的中年人从人群中走出,捋须笑道:

  "年轻人有胆识,本人佩服。不过此地非辩论之所,不如移步塔下茶楼,细细道来如何?"

  谭嗣同打量老者,见他气度不凡,便拱手道:"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老者微微一笑:"老夫姓康,字广厦,广东人士,游历至此。"

  "康广厦?"谭嗣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恍然,"莫非是着《新学伪经考》的康有为先生?"

  老者含笑点头。谭嗣同顿时肃然起敬:"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康有为拍拍谭嗣同的肩膀:"年轻人,你方才所言,甚合吾意。不过改革非一日之功,需从长计议。走吧,我们下去详谈。"

  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谭嗣同随康有为向塔下走去,淑仪和刘世延紧随其后。那位官员脸色阴晴不定,最终还是没有阻拦。

  下塔途中,淑仪小声问兄长:"七哥,这位康先生是何方神圣?"

  谭嗣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位真正的大儒,主张变法维新的先驱!今日能遇见他,实乃天意!"

  刘世延则忧心忡忡:"嗣同兄,你今日之言太过激进,恐惹祸端啊。"

  谭嗣同坚定地说:"世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若人人都明哲保身,不敢直言,大清还有何希望?"

  走出大雁塔,夕阳的余晖洒在三人身上,拉长了他们的影子。

  塔前的广场上,仍有无数怀揣科举梦的学子进进出出,浑然不觉一场思想的暴风雨正在酝酿。

  康有为在塔下驻足,回望巍峨的大雁塔,意味深长地说:"嗣同啊,你看这大雁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但塔内的木头会腐朽,砖石会风化,需要不断修缮才能保存。制度若不随时代而变,终将被历史淘汰。"

  谭嗣同深深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学生愿追随先生,为变法维新尽绵薄之力!"

  淑仪望着兄长坚毅的侧脸,心中既担忧又骄傲。

  她隐约感觉到,今日大雁塔上的一席话,或许将改变他们所有人的命运。

  刘世延则望着塔身上密密麻麻的题名,陷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