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花屋湘军传奇> 第67章 泽被后世

第67章 泽被后世

  光绪七年五月的河西走廊,麦浪翻滚如金。左宗棠的马车缓缓行驶在通往兰州的官道上,车轮碾过新修的砂石路,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掀开轿帘,让带着麦香的暖风灌入车厢。

  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山脚下是连片的农田,渠水在田间蜿蜒流淌,如同大地血脉。

  "大帅,前面就是凉州城了。"亲兵统领张曜策马靠近车窗,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

  十年前咱们路过这里时,城墙上的弹痕还清晰可见。"

  左宗棠微微颔首,花白的胡须在风中轻颤。

  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他率领楚军穿过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沿途尽是焚毁的村落和无人收敛的白骨。

  如今,那些战争伤痕已被新栽的杨柳和重建的屋舍渐渐掩盖。

  马车驶入凉州城南门,守城兵卒认出帅旗,立即挺直腰板行礼。

  左宗棠注意到他们身上崭新的号衣和锃亮的火枪——这些都是兰州机器局的最新制品。

  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挂着"湘"字招牌的茶庄、绸缎铺格外醒目,湖南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停轿。"左宗棠突然吩咐。他目光落在一所学堂前,十几个孩童正在院中诵读《千字文》,其中几个头戴白帽的回族孩子声音格外响亮。

  学堂门前的石碑上刻着他亲笔题写的"化民成俗"四个大字。

  张曜顺着视线望去,笑道:

  "大帅当年要求每县必设义学,如今陇上八府州县,这样的学堂已有三百余所。听说有些回民子弟还能背诵《论语》呢。"

  左宗棠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转瞬即逝。他放下轿帘,沉声道:"教化之功,非十年可成。刘锦棠他们还需加倍用心。"

  兰州总督衙门内,新任陕甘总督杨昌濬正在翻阅厚厚的文书。

  见左宗棠到来,急忙起身相迎:"季高兄,交接事宜都已准备妥当。只是新疆善后章程尚有几点需要商议。"

  左宗棠径直走向悬挂在墙上的巨幅地图,手指从嘉峪关一直划到伊犁河谷。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驻军防地、屯田区域和新建驿站,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整个西北牢牢笼罩。

  "你看这里,"左宗棠指着天山北路。

  "原设的二十营旗兵太过分散,我已奏请改为十五营新式练军,重点驻守迪化、伊犁、塔尔巴哈台三处。"

  他的指甲在地图上留下几道浅浅的划痕,"粮饷供给按新章程,三成由内地协饷,七成靠屯田自给。"

  杨昌濬递上一本册子:"这是各州县上报的屯垦数目,去岁新垦荒地三十六万亩,其中军屯占六成。"

  左宗棠快速翻阅着数字,突然停在某页:"肃州军屯亩产为何比安西低两成?"

  "肃州水源不足,新开的五道水渠要到秋后才能完工。"

  "传令王德榜,调两营兵丁协助开渠,务必在麦播前通水。"

  左宗棠的声音不容置疑,"屯田是固边根本,一粒粮食就是一颗定心丸。"

  窗外传来操练的号令声。左宗棠踱到窗前,看见校场上数百名士兵正在演练火器阵列。

  这些士兵大多来自湖南,黝黑的面庞上已带着西北风霜的痕迹。

  "火器操演章程要严格执行。"左宗棠转身道,"尤其是新配发的后膛枪,必须人人娴熟。洋人觊觎新疆久矣,不可不防。"

  杨昌濬点头称是,又请示道:"各地伯克、头人的年班朝觐事宜..."

  "照旧例办理,但要注意,"左宗棠目光一凛,"阿訇讲经必须用官定译本,绝不许私传邪说。回汉纠纷,一律由官府按《大清律》裁决,不得私设刑堂。"

  暮色渐浓,亲兵进来点燃了蜡烛。左宗棠的影子投在地图上,仿佛一个巨人笼罩着整个西北。

  他忽然问道:"刘锦棠的奏折到了吗?"

  "刚到。"杨昌濬从案头取出一份奏折,"他建议在吐鲁番增设直隶厅,迁移甘肃贫民实边。"

  左宗棠接过奏折,就着烛光细读,嘴角微微上扬:"这小子,尽得我真传。"

  他在奏折上批了"照准"二字,又补充道,"告诉刘锦棠,移民每户给地三十亩,官贷籽种耕牛,三年免税。"

  次日清晨,左宗棠换上便服,只带两名亲随漫步兰州街头。

  经过鼓楼时,他驻足聆听一群商贩的争论。

  一个山西口音的皮货商正与维吾尔商人用生硬的回语讨价还价,旁边站着看热闹的藏族牧民和汉族挑夫。

  "老伯,要尝尝新出的茯茶吗?"茶铺伙计热情招呼。

  左宗棠走近发现,铺子里除了传统砖茶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