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花屋湘军传奇> 第18章 甘陕惊雷

第18章 甘陕惊雷

仓促迎击,以步卒追其飘忽铁骑,正中其下怀!疲于奔命,反为其所乘。此其一。”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扫过众人的脸:“金积堡马化龙,坐拥坚城,经营日久,已成气候。此乃心腹大患!若我大军尽出追剿西捻,腹地空虚,此獠必趁虚而出,断我后路,焚我粮秣。届时前有狼,后有虎,进退失据,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此其二。”

  “其三,” 左宗棠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锐利,“陕甘久经战乱,民生凋敝,十室九空。我六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耗费钱粮巨万!粮道何在?粮秣何来?若不能‘因粮于敌’,或确保后方稳固、粮道畅通,大军一旦深入,粮草不继,则军心必乱,不战自溃!”

  他猛地站起身,瘦削的身形在昏暗的光线下投下一个极具压迫感的影子。

  手指重重地点在桌案上那份关于金积堡的密报上:“所以,不能急!急则生乱,乱则必败!”

  “那……大帅之意?” 心腹大将王德榜,一向沉稳寡言,此刻也忍不住开口询问,眉头紧锁。

  他是左宗棠倚重的中路支柱,深知主帅脾性,这“不能急”三字背后,必藏有惊雷。

  左宗棠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满屋的寒意和压力都吸入肺腑,再化作胸中丘壑。

  他踱回桌案后,拿起一支粗硬的狼毫笔,蘸饱了浓墨,却悬在铺开的白纸上空,并未落下。

  “本督方略已定,”

  他的声音恢复了那种掌控一切的沉静,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八个字:缓进,急战;先捻,后回!”

  “缓进!” 他目光扫视众人,“非是畏敌不前,而是谋定后动。当务之急有三:其一,稳固根本——西安乃我中枢,不容有失。德榜!” 他看向王德榜。

  “标下在!” 王德榜立刻挺直腰板,抱拳应声。

  “着你统领中军主力,坐镇西安!严密城防,肃清近畿,弹压地方,务必稳住阵脚,使西安固若金汤!此为定海神针,不容丝毫闪失!” 左宗棠的命令斩钉截铁。

  “标下遵令!人在城在!” 王德榜的声音沉稳如山。

  “其二,屯粮聚兵,疏通后路。” 左宗棠继续部署,笔尖终于落下,在白纸上勾勒出第一条粗重的墨线。

  “传令各府州县,全力征购、转运粮秣,于西安、凤翔、乾州等处广设粮台!凡有贻误、克扣、盗卖军粮者,立斩不赦!命南路周开锡!”

  “末将在!” 身形精干、眼神锐利的周开锡踏前一步。

  “着你统领南路大军,即刻开拔!” 左

  宗棠的笔锋指向地图南部,“出蓝田,经商洛,扫荡南山残匪,确保我由鄂、豫入陕之粮道咽喉!同时,严密监视秦岭以南动向,堵死西捻可能的南窜之路!此路崎岖,务必谨慎,步步为营,遇敌则聚而歼之!”

  “末将明白!粮道在,大军命脉在!” 周开锡抱拳领命,眼中精光闪动。

  “其三,” 左宗棠的笔锋陡然向北,重重一点,落在地图上那个令人心悸的“金积堡”位置,墨迹几乎要晕透纸背,“直捣黄龙,震慑群丑!刘松山!”

  “老帅!” 早已按捺不住的湘军宿将刘松山,声如洪钟,猛地抱拳。

  这位以勇猛刚烈着称的军中猛将,眼中燃烧着渴望战斗的火焰。

  左宗棠看着他,眼神锐利如刀:“着你统领北路精锐,以本部为先锋,配属马队、炮队,克日启程!出同州,渡洛水,经鄜州、延安,给我**直扑金积堡!”

  “末将得令!” 刘松山的声音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定叫那马化龙老儿,知道我湘军刀锋之利!”

  “记住!” 左宗棠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此去北路,路途遥远,回逆狡诈,堡寨坚固。你的任务,是进逼!是震慑!是锁困!而非强攻!”

  他盯着刘松山因急切而有些发红的眼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沿途择险筑垒,扼其要道。将金积堡给我死死围住,钉死在那里!使其不敢妄动,不能分兵南下与西捻合流!更要让那些首鼠两端、观望风色的回部头领看看,朝廷天兵已至,负隅顽抗是何下场!此乃‘屠龙’之前提,绝不可贪功冒进,坏了全局!你可能做到?”

  刘松山脸上的亢奋稍稍收敛,他深知左宗棠治军之严,更明白主帅战略的深意。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抱拳:“左帅放心!松山省得!定如一颗钉子,死死钉在金积堡门口!绝不让那马化龙,迈出堡门半步,也绝不让一粒粮食,运进他堡中!”

  “好!” 左宗棠目光如炬,扫过堂下诸将,“中路稳守,南路护粮锁南,北路锁北困龙!此三路齐发,根基乃固,后路无忧,恶龙被困!待此三事稍定,粮秣渐充,便是——”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铁交鸣般的杀伐之音,“雷霆一击,尽剿西捻之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掷下毛笔,那狼毫笔尖饱蘸的浓墨在纸上洇开一大团深重的阴影,如同即将倾泻而下的乌云:

  “告诉张宗禹,他猖狂的日子,到头了!本督要让他这流寇,在这八百里秦川,陷入泥沼,插翅难飞!”

  ---

  冬去春来,寒意料峭的西北风依旧在黄土高原上纵横驰骋,卷起漫天黄尘,却终究掩不住一丝大地深处悄然萌动的、属于同治七年的新绿。

  左宗棠的方略,如同精密的机括,在陕甘大地上缓慢而坚定地运转起来。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