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

,本地人叫“坐碗”,意思是镇住场面。

  副台长和制片主任点点头。

  “那还等啥啊,吃吧。”

  副台长夹肉往嘴里塞,只是咬了两口眼珠子瞪圆了,“香而不腻,软烂可口……好吃好吃。”

  主厨童逸民在旁边等到这句表扬,哎呦两声,“那必须啊。没看是谁做的!”

  大家都笑起来,徐红霞捶了下他,“就你嘚瑟!赶紧做菜去。”

  接下来,上的是“柱鼎石”。这道菜也有说头。卤好的猪肉,带着皮被切成块状,看起来很像古街上那一座座会馆建筑的柱础,由此得名。块状猪肉下摆放着本地的红薯,上笼蒸制熟透后就可上桌。这道菜和粉蒸肉一样是对南方菜系的改造,红薯的香味和猪肉的香味糅合在一起,越发香甜可口,肥而不腻。

  上一道吃一道,道道都说好吃。

  副台长吃得嘴边冒油,他故意说笑手下那两名摄影师,“难怪节目做得好。要是不做得好,可没有今天这顿大菜。”

  葛兴国亲自给摄影师夹菜,“要说还要感谢你们两位。半个月时间,天天早出晚归,爬高上低,把最美的景色捕捉到……”

  他不好意思地请问两位摄影师名字。

  其中一个说自己姓陆,一个说自己姓伍。

  葛兴国哈哈笑起来,“这是咱们的五六兄弟啊。”竹坑乡本地话把六说成“陆”,这下赶巧了,一个小五,一个小六。

  “以后你们就是我们竹坑乡的名誉乡民,来了就是一家人。”葛兴国作为乡长当然知道这两位小兄弟此次事情上功劳最大,要不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剪辑出这么好看的节目,哪能有今天这顿饭,哪能有后续的诸多事情。

  小陆和小伍一听,当即乐开了花。他们刚毕业没多久,要说为啥台里派他们两个来竹坑乡拍节目,还不是因为台里的老人都知道这件事吃力不讨好,要在竹坑乡这种地方呆半个月,想想都不可思议,当然没人愿意来。所以这种活儿就推到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上。

  姜崖当时看到他们两人先是发愁,后来几天接触下来,发现他们真不错,思想活泛,有创意有想法,和他这个同龄人能说到一起。

  小陆赶紧起身道:“感谢乡长。”

  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其实节目里很多灵感创意都是姜崖给我们讲的。我们只是很好地表现出来而已。”

  姜崖赶紧道:“没没没。我那只是一句话的功夫,副台长,他们开始连续五天三四点起床等在丹江边,就为了捕捉最漂亮的日出景色。特别辛苦。”

  小陆:“乡长。要不是姜崖给我们说在哪个时间段,在哪个地点才能拍摄到最漂亮的日出,我们等多少天都没用啊。”

  两个小伙互相跟对方的领导夸赞,看来这半个月的相处交出了深厚的友谊。

  副台长和乡长相视一看,都笑起来了。

  “都很好。”

  “都表现地不错。”

  这时,童逸民陆续上了丸子、香酥肉、狮子头、水煮豆皮等几道菜。每道菜用料扎实,味道细腻,即便像副台长这样吃惯大餐的人也赞不绝口。

  他当场就拍板要做一期关于竹坑乡美食的节目。

  童逸民一听当即就激动地说:“不说旁的,我在咱们这条街上那可是出了名的会做菜。”

  副台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行。到时候给你特写。”

  童逸民高兴坏了,赶紧让媳妇徐红霞把珍藏的竹坑香拿来给众人倒上酒。

  刚开始副台长还不太想喝,他这人喝惯茅台的人,说实在话有点看不上这种乡里产的酒,可他一听姜崖说市白酒协会的毕建忠会长说竹坑香比有些高端白酒都好喝,兴趣立马上来了。

  “那就来点?”

  童逸民不好意思地说:“台长,要多还真没有。竹坑香每年就几大缸,产量有限。前几天十一国庆假,好多人喝了后都说好,都要买,我好不容易剩下这么点……”

  副台长一听越发好奇,“有这么好喝吗?”

  葛兴国亲自给他倒了一小杯。

  这副台长一看就是酒中老手,先是端起来闻闻,眼睛一亮,又稍稍抿了小口,最后一口喝进去。

  喝完,使劲砸吧t了下嘴,“还真是意外的好喝啊。辣口但不呛口,粮食的香味好浓重,勾得我七魂六魄都没了。咋喝着后味还有一些甜味?”

  葛兴国赶紧夸他是品酒高手,“我们这款竹坑香原料里除了高粱外还有本地的甜玉米。”

  “原来如此。主任,你也尝两口。”副台长喊着制片主任也尝一尝。

  姜崖趁机说起辛老爷子的老酒厂:历史悠久,古法酿造,有说法,有故事,是个不错的摄制题材。

  副台长和制片主任这次来就是亲自要把竹坑香走一遍,找点可说可看的亮点,这下有了美食和美酒两个题材。

  “行。明天咱们去辛老爷子的老酒厂看看。”

  几人吃饱喝足,从饭店走了出来。

  副台长回头看了眼牌匾,上面写着老童家饭店。

  他今晚兴致确实高,停住脚步说:“老童,我给你题个词,咋样?”

  众人一愣。

  制片主任最有眼力,赶紧让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