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都市青春>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344章 军火贸易

第344章 军火贸易

  第344章 军火贸易

  虽然通过英国和西班牙的接连声明有效阻止了这场战争的继续扩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洲局势在德国和俄国进入战争之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皇同盟彻底成为过去,接着走来的就是德奥同盟与俄国之间的对抗。

  虽然德奥与意大利将三国同盟条约保护得很好,但意大利与德奥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什么秘密。

  不只是西班牙,包括法国,俄国甚至英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都认为意大利已经和德奥之间签订了一份不为人知的同盟条约。

  这份同盟条约签订的目的也很简单,德奥是为了弥补损失俄国之后的空缺,毕竟意大利也是一个列强国家。

  而意大利则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大腿可以抱,毕竟意大利陆军的表现欧洲各国众所周知。

  别看意大利的人口比西班牙多很多,但在欧洲大陆的话语权方面,意大利是如何也比不上西班牙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差。西班牙军队哪怕在波旁王朝统治的最后阶段,其战斗力也算得上是中等以上。

  经过卡洛的多次改革以及改进武器装备之后,目前西班牙陆军的战斗力不说是欧洲顶尖,也绝对是欧洲各国陆军中最强的那一批了。

  虽然意大利的陆军战斗力较差,但德奥同盟拉拢意大利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首先就是意大利的农业和工业规模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工业规模比不上其他欧洲列强,但相较于非列强国家也是相当优越的。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相邻,奥匈帝国又与德国相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在战争时期,意大利的物资也能通过奥匈帝国运往德国。

  之前也提到过,德国位于中欧的四战之地,东西分别是两个强大的列强法国和俄国,北边就是波罗的海,北海和丹麦。

  再加上德国的海军力量相较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并不具备优势,这导致德国在战争时期很容易被切断后勤补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意大利明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虽然在军事方面无法对德国提供太大的帮助,但在其他方面也能证明自己作为列强的底蕴。

  面对已经隐隐展现自己的三国同盟,德国人就算再看不起意大利,也不得不为了三国同盟而寻找其他的帮手。

  虽然英国的警告让法国打消了加入这场战争的想法,但对于和俄国的逐渐接触,法国人是不打算放弃的。

  反而可以不在这场战争中达成同盟条约,但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靠拢和俄国的关系。

  如果是俄国赢得这场战争,或许还能减缓法俄同盟组建的进度。但要是德奥同盟赢得这场战争,或许在战争结束之前法俄同盟就已经有相应的条款了。

  和这些都有自己的盟友或者要有自己盟友的国家不同,英国和西班牙在结盟事件上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

  当然,真正尴尬的是英国。

  因为英国与法俄都有较大的矛盾,而另一边的德奥意同盟又有三大列强参与,这也代表着英国不可能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他们更多的会平衡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实力差距,从而让英国这个特殊的存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对于西班牙来说,只要西班牙愿意,就可以加入任何一个军事集团当中。

  首先是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其次就是西班牙的综合实力并不弱,甚至比意大利还要强一分,差不多和奥匈帝国处于同一级别。

  奥匈帝国是因为国内主体民族数量并不多,匈牙利等邦国独立性太强这才影响了国家综合实力。

  如果奥匈帝国的几千万人口全部是奥地利人,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未必会弱于德国。

  而西班牙的缺陷就是人口相对太少,甚至还不如意大利这个后起之秀。

  西班牙可是数百年前就纵横欧洲的老牌强国,而意大利是在卡洛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才统一全国的。

  按道理来说,西班牙的人口怎么着也要比意大利多。但实际情况就是,西班牙的人口不仅落后于其他列强,也远远落后于意大利。

  不过因为自身综合实力的原因,人口方面的差距也到被其他国家忽略了。

  相较于西班牙来说,英国人的处境就略显尴尬。

  英国固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英国人的光荣孤立政策让他们和欧洲大陆越来越远。

  再加上英国人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拥有最富庶的殖民地印度,这也让欧洲国家和英国之间有着较大的沟壑。

  纵观所有欧洲列强,还真没有发现和英国有着较好关系的国家。英法英俄矛盾自然不用多说,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也有着深仇大恨。

  倒是英国人和德奥同盟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劲,这或许也是英国唯一有可能加入的同盟势力。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英国人在19世纪末差一点就和德国人达成了同盟条约,如果这样的同盟条约能够达成,一战的结局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可惜的是,奉行保守和孤立主义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极力反对张伯伦所提出的与德意志帝国结盟的建议,最终让有可能的英德同盟直接流产。

  当然,这里的张伯伦指的并不是二战力推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阿瑟·内维尔·张伯伦,而是他的父亲约瑟夫·张伯伦。

  此时的张伯伦家族在英国政坛也算是新贵,约瑟夫·张伯伦虽然没有问鼎首相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