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秋日里的故事。』
八月初七,立秋。
大凉邺京城依旧繁华无度,像是人间天堂。
燥热的天气没有让人退避,街上依旧是来来往往的人群。
在邺京城西的一条巷子尽头,有三辆格格不入的马车停在此处,有人正上上下下搬运东西。
有耐不住好奇的探了个脑袋,悄声问道:“这是哪里来的贵人,怎么打这边住?”
城西都是些平民百姓、胡人商户……总之,就是乱七八糟的人多。
这马车一看就是有头有脸的人才会有的。
另一个人摇摇头,“不知啊。”
“咦。”有人眼尖,指着马车叫道,“这不是成远侯府的马车嘛!”
巷子四通八达,有个十八九岁模样的年轻人,背着个篓子,抱着一摞厚厚的书本,恰巧走过这里,听人说到成远侯府,他回头瞧了瞧。
最后面那辆马车,下来一名极为漂亮的女子,此时恰逢抬头,正好与少年对视。
少年慌忙移开视线,只觉得脸烧的慌。
“呦,善哥儿回来了,这是又去给你娘买药了?”男人靠着门框,双手互揣。
“嗯,王叔,我就先回去了。”少年说完就朝巷子另一头去,走了一半,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巷子尽头。
只见那名女子神情淡漠的站在门边,漠视着搬东西的下人。
“成远侯府……”
少年念了一遍,记在心里。
大凉是北边大国,疆土广泛,突厥匈奴胡族却鲜少敢来侵犯。
因为大凉有个战神皇帝,武安帝在位六十余年,每次有敌来犯,必定御驾亲征。打的周边小国抱头鼠窜,为大凉广拓疆土。
可惜去年年末,突厥来袭,武安帝带兵出征,死于贼人暗算。
大凉战神倒了,那就跟天塌了一样。
五十多岁的病秧子太子爷临危受命,担下大任。
郢朝皇帝与武安帝交好,为安定北方,派郢朝长公主以二十万兵马为嫁妆,和亲大凉。
长公主前脚刚到大凉境内,后脚就有探子传报,刚登基三日的新皇病薨,年幼的小太子因诏登基。
长公主带领亲兵与郢朝派来的援兵,同大凉镇国大将军陈渭,扫平叛乱,逼退突厥。
后,长公主以皇太后的名义入大凉皇宫。
一为遵从武安帝遗诏,二念及新皇年幼,皇太后需垂帘听政十三载,待幼帝弱冠,方可让其继承大统。
此刻,大凉金銮殿里,鸦雀无声。
坐在龙椅的上的小皇帝惶恐不安,但仍努力强装镇定。
可惜,他紧张的一句话都说不出。
底下,摄政王一身蟒袍,直直逼视小皇帝。
“陛下,这事该如何?”
小皇帝额头冒出汗珠,手死死抓着龙椅,他努力试着开口,可张张合合的嘴就是发不出一丝声音!
为什么母后不帮他……
“呵。”
摄政王冷笑一声,他那阴鸷的眼睛并没有从小皇帝身上移开,慢慢的反而有种越过他,看向小皇帝身后某个人的意味……
在这样窒息的气氛下,小皇帝表情越来越不受控制,似乎快要哭出来。
“摄政王既然对此案如此熟悉,倒不如亲自查办。”
龙椅之背、珠帘之后、凤銮之上的女子慢悠悠的睁开眼睛。她虽年轻,但声音却清澈有力,蕴含威严,让人不得不注意。
女子毫不畏惧,透过珠帘,看向摄政王。
“摄政王意下如何?”
男人笑了笑,“太后有理,那就如此了。”他越过小皇帝说道。
“那退、退朝吧。”
有人撑腰,小皇帝终于出声。
待大臣行礼退出之时,女声又从珠帘后响起。
“魏泯大人留步,哀家有事商谈。”
人群里一名着官服的中年男人停下,行礼。
“臣遵旨。”
母后,她……
小皇帝回头,被旁边的小太监扶下龙椅,来到珠帘后面,乖乖行礼:“母后万福金安。”
凤銮上的女子收回视线,看向小皇帝。
小皇帝心里咯噔一下。
他的这个母后,眼睛永远都是这样,看不到任何感情!
她就好像只是一块宝玉,尊贵却不似人……
“何事回说。”女子瞥了他一眼,淡淡开口。
“是。”小皇帝垂下脑袋。
“兰依,去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