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张师傅就感觉不再那么疼痛了,整个人也慢慢缓过劲来。他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嘴里连声道谢:
“陈所长,今天真是谢谢你了。没想到你还会医术,真是真人不露相啊!要不是你,我这还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呢。”
陈安连忙谦虚地摆摆手,笑着说:“张师傅,太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你先回去好好休息,争取早日康复。”
说着,他又让丁秋楠给张师傅开了假条。随后,张师傅被工友们送回家休息去了。
钱厂医站在一旁,看着陈安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脸上满是佩服的神情,感慨地说:
“陈所长,你这医术可真是高明啊!跟你比起来,我可差远咯。”
钱厂医可不是什么科班出身,早年只是经过简单的西医培训,就直接上岗了。
这些年都是边工作边学习,熟能生巧,也就只会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
其实,这也不是因为钱厂医个人特殊,而是这个年代,绝大多数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医学教育,但凭借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不断的学习实践,努力为基层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师傅走后,丁秋楠也顾不上其他事情了,她满心的喜悦都挂在了脸上,像一只欢快的小鸟,拉着陈安到了一旁。她眨着那双大眼睛,好奇地问道:
“陈安,你怎么来医务室了?是身体不舒服吗?”
陈安笑着回答:“没什么,就是工作累了,在厂里逛一逛,顺便过来看看你。没想到还算及时,总算是帮上忙了。”
丁秋楠俏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都怪我学艺不精,刚才面对张师傅的情况,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紧接着,她又满心期盼地望着陈安,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我以前都是学的一些西医,没想到中医也能见效这么快,你有空能教教我吗?我也想多学点医术,以后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真是这个好学上进的姑娘,陈安心中不禁暗自赞叹。怪不得她一直想要考医学院,这份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实,这年代医生的培养体系很不健全,医疗水平也不高,对很多疾病都束手无策。
想想后世的医学生,他们在大学之前,就已经经历了十一二年的寒窗苦读。
而当他们考上大学,踏入医学院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开启了漫长的医学征程。
他们最少要学习5年才能毕业,如果是博士,还要再加上6年。
不考虑较为特殊的“4+4”学制,学医堪称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
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本硕7年,本博8年。
从医学生踏入医学院的那一刻起,就仿佛置身于一场永无止境的“打怪升级”之中。
正所谓“跟人有仇,劝人学医”;“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不孝有三,学医为大”……
因为医学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们一生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进行临床实践,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培养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至少需要16年的时间。
现在建国才十几年,国内的医疗体系与后世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现在全国卫生专业人员才有100多万名。
这其中大部分是中医,主要依靠师徒传承的方式;
西医中一部分是建国前培养出来的,由于当时国内医学教育水平有限,加上与国际医学交流的匮乏,他们的医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了一大截。
(民国初年,中医约有80万;建国前后,中医数量减少到约50万,西医仅有8.7万;
65年全国有卫生专业人员数量才增长到140 多万名,但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医疗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衡。
在50年代,农村新生儿死亡比例一度高达30%。
这意味着,几乎每三四个新生儿里,就有一个在襁褓中夭折。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数字啊!
而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农村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
既没有足够的医生,也缺乏必要的药品。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认知,农村百姓更是几乎一片空白。
他们不知道如何预防疾病,也不知道在生病时应该如何正确就医。农民们生病了,往往只能硬扛着,或者寻求一些土方子来治疗。
就拿妇女分娩来说,这在今天本是一件在医院里由专业医生接生、有完善医疗保障的事情。但在当时的农村,通常都是在家里进行。
负责接生的则是村里的产婆,她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医学培训,靠的都是过来人的“经验”。
一旦遇到难产等意外情况,产婆们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甚至,一尸两命的惨剧也并不罕见。
实际上,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也不丰富,西医高度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治疗方式主要靠仪器检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