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剧本杀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三百一十七章 跟着陛下有钱赚

第三百一十七章 跟着陛下有钱赚



  他拿起了大印,盖在了王国光的奏疏上,却没把奏疏还给王国光,而是让冯保去了内阁,这笔银子可不是王崇古那笔银子,需要有投资契约的,朱翊钧承诺年化4%的利息给国帑兑付。

  王崇古那一千万两,朱翊钧给不给,给多少,那都看皇帝的意思,没有明确规定分红的比例和利息,完全看朱翊钧的良心,而国帑的这笔钱,则是个固定的利息。

  4%看起来不多,可是户部可以不停的追加投资,而且,如果国朝有战事,皇帝就要想办法把本金还给国帑,维持国朝运转。

  如果朱翊钧不给呢?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国失大信,人心启疑罢了。

  “对于万里海塘的种植园,大司徒有什么想法吗?”朱翊钧询问着自己生意合伙人,现在,王国光代表国帑是以生意合伙人的身份,在讨论经营问题。

  “朕比较顾虑,这些种植园,大明百姓们不肯前往,占据了统治阶层的主体人口的绝对数量不够多,朕担心这些种植园,无法长治久安,更加明确的说,大明百姓故土难离,恐怕种植园之事,做不成。”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王国光看着陛下,而后思虑了片刻,选择了实话实说:“陛下,多虑了,咱大明,只缺生计,不缺人丁,桃吐山上挖白土的汉人比俘虏还要多,这也是侯于赵、周良寅在大宁卫、会宁卫、彰武等地屯田,能够屯的出来的原因。”

  “只缺生计,不缺人?”朱翊钧疑惑的重复了一遍。

  王国光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天下困于兼并。”

  “朕明白了。”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听懂了王国光的意思,故土难离,其实说的是活得下去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总要以活下去为第一目标,天下困于兼并,失地的农户数不胜数,出海就成了一个选择。

  朱翊钧深居九重,哪怕是已经用了所有手段去了解生民苦楚,但思考问题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自以为是,出海在当下,仍然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当,出海的人几乎都是活不下去,才去海上讨生活,他这个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低估了生民苦楚的数量。

  这个绝对数量,完全足够了。

  张居正这一句天下困于兼并,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显得格外的沉重。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皇帝的新政,就发生了冲突,开海和天下清丈还田,就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清丈还田,是为了让势要豪右们把田亩还给陛下,如果真的做到了天下清丈还田,那百姓们安居乐业还会出海?

  这清丈还田耕种需要人,拓土开边需要人,开海还需要人,大明的人丁,能够满足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大明人真的很多,兼并问题的严峻,远比朱翊钧想象的更加剧烈,还田只在大明的南衙十四府进行,杭州和苏州紧邻,但杭州也只是进行了清丈,并没有进行还田。

  朱翊钧开始跟王国光梳理这2707万两白银的投资。

  直接投资,主要的还是船厂的产业链的建设,这个船厂的产业链是很漫长的一个投资,海事学堂需要扩建,培养舟师的同时,也要培养水手,同时在各处投产船厂、桐园、铆钉厂、纺织等等;除了造船产业链之外,则是围绕着海贸商品的产业链投资,比如丝绸、桑园、蚕桑工坊、棉田、棉纺等等,还有海港的建设,吕宋的马尼拉、澎湖巡检司、鸡笼港、琉球那霸港、济州、长崎等地的港口营造。

  这些都是直接投资。

  开海,需要投入大量的白银,而收益也是极其巨大的。

  朱翊钧拿出了四把棉花放在了桌上,如数家珍的说道:“宝岐司这几年一直在探索棉花的种植,目前我们有了四种棉花,一种是陆地棉,原产于秘鲁地区,一种是海岛棉,则是在大西洋的海岛上的棉花,还有我们中原的木棉,以及来自于大食国的草棉也就是小棉。”

  “海岛棉的产量低、但是长绒易于纺织,而陆地棉的产量高、适应强,可是长绒少,不利于纺织。”

  王国光认真的观察了下这些棉花,这里面质量最好的就是海岛棉,其次是来自秘鲁的陆地棉,本地棉花无论是光泽还是长绒上,都不如这两样,至于草棉,则更多是作为药材在使用。

  “海岛棉和陆地棉各有好处,那能不能…”王国光想要得到一种产量高、适应强、长绒多的棉花来,他虽然没有说明白,但是意思大家都懂,育种这个活儿,农学家应该很擅长。

  “遗憾的是,这两样不能杂交。”朱翊钧两手一摊,十分无奈的说道。

  宝岐司司正徐贞明也不甘心,他试了很多次,发现这俩都是棉花,但却不会有种子出现,这让徐贞明无可奈何,马和驴能生出骡子来,可是海岛棉和陆地棉,生不出长绒、产量大的优质棉种。

  徐贞明是很不甘心。

  王国光听闻后,无可奈何的说道:“那可真的是太遗憾了。”

  “所以松江府的棉田可以换陆地棉,而海外诸多种植园可以种海岛棉,如果说没有劳动力,那就只能各地的种植园主自己想办法了。”朱翊钧和王国光交流着关于种植园的经营问题。

  如果缺少劳动力怎么办?自然是去抓农具,甩开皮鞭,可劲儿的抽,抽死了再抓就是。

  张学颜拿出了一本奏疏递给了冯保,冯保转呈给了陛下,奏疏之外,还有一本账,皇帝在南衙的投资,第一本坏账诞生了。

  间接投资里,有杭州仁和夏氏把田亩抵押了给了内帑太监,换取了三十二万两白银,借的钱说是要用于改造桑田,根据浙江巡抚、浙江按察、杭州知府、仁和知县、仁和稽税房稽税巡检以及督办太监的查问,发现这夏氏拿了这三十二万两白银,敲锣打鼓大张声势的要改桑田,结果次日人去楼空。

  大明的间接投资是不接受经纪买办的,要各家各府的家主以田亩做抵押,才可以获得。

 &emsp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